提振澳門經濟建議 2022-09-14

旅遊業作為澳門的主體產業,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年均接待旅客約4,000萬人次,即日均近11萬人次,至今已大幅下降,若遇上假期,日均旅客3萬人次已可鼓掌稱賀,其對澳門整體經濟及中小企營運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特區政府防控疫情與促進經濟復甦無疑是作出不懈努力,讓澳門由一度臨近零旅客入境,到逐步恢復生氣,成為內地在疫情期間唯一的境外旅遊目的地,確實值得贊許和受到鼓舞。

 

    為了鞏固和擴大已取得的經濟復甦成果,進一步緩解中小企的經營壓力,加速經濟發展步伐,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粵澳,尤其是珠澳的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彼此溝通協作,任何情況下均保持有序通關,不啟動熔斷機制。同時,透過科技手段和有效的追蹤系統,更精準區隔和更科學管理確診個案、密切和次密切接觸者,既能有力防控疫情,又不會變相“封關”,影響旅客入境澳門,並盡量避免社區經濟不容易因受疫情波及失去最基本的活力。

 

    內地旅客入境澳門,是澳門經濟來源的最重要“活水”。珠澳通關程序是免不了的,但從地緣來看,澳門其實是珠海香洲區的延伸,只要澳門在處理乘坐航機入境人士的程序與方式上,與廣東省、珠海市達成共識,粵澳、珠澳之間的人員流動,應與珠海香洲區居民進入斗門區、珠海居民進入中山等無異,不宜加設其他障礙。防疫與通關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應混為一起考慮。

 

   同時,加強粵澳、珠澳政府對跨境人員的支援,例如因防疫新政策出台或大數據偏差導致健康碼變黃變紅,影響澳門居民或滯澳跨境人員的正常往返,特區政府應擔當更重要的協調角色,建立迅速有效的機制,包括建立微信公眾號接收澳門居民和旅客求助信息,屬澳門特區自身的事情應盡快解決,屬珠海或內地其他省市的事情,應盡量透過內部管道轉達和協助處理,以期盡快解決,從而提升旅客訪澳和跨境人員的信心。

    另一方面,面對疫情常態化,投入資源推動官民合作研發或引入更精準的追蹤系統,藉此高效和精確分析密切、次密切與非密切接觸者,亦是非常必要。例如:同一棟沒電梯的樓宇,鄰居之間可能沒有碰面,出入也沒觸碰樓梯扶手,被感染可能性很低,如果整棟樓因一個確診個案被封,甚至波及一大片紅黃碼區,勢必對社區經濟構成影響。只有高效和精確區分目標對象,才可更好地實現防控疫情與促進經濟發展兩不誤的理想效果。

 

   二、 透過科學的城市規劃與交通基建,可為舊城區引入更多人流,提振社區經濟。同時,亦可因合理分流旅客,從而為減輕路面交通擠壓創造有利條件。

 

   澳門九成以上的企業是中小微企,而中小微企大部分是分佈在舊區內。隨著時代改變,新區一片一片形成,商圈都偏向氹仔、金光大道、新口岸等一帶,舊區經營越見困難。加上疫情的大環境,更是雪上加霜。

 

   對此,建議充分發揮關閘至北區與灣仔內港口岸至中南區的旅客分流成效,在原跑狗場(政府已不作學校建設用地)興建集大眾體育、購物、休閒等元素的多功能設施,由關閘口岸建行人天橋(加電動步行系統)連接原跑狗場,讓旅客在原跑狗場的設施內購物、消費,原跑狗場再透過合理的交通安排,分流旅客進入北區其他地方消費。

 

    與此同時,航班的方便程度與票價是影響乘客的主要因素,特區政府可考慮推動往返珠海灣仔至內港的渡輪公司加開班次,並延長一整天的航行時段,以及鼓勵船務公司讓利,減收票價特別是來回套票或月票提供更大的優惠,政府亦可投入部分資源作出船票補貼和優化內港口岸設施。在良性循環下,相信乘客可逐步增多,政府可盡快抽身不需再作補貼,船務公司因乘客大增將有可能創造更大利潤。當內港進出人流大增,無疑可為盤活內港,以至中南舊區注入新動力。

 

    假若在內港口岸再搭建行人天橋連通十月初五街及周邊主要街道,對分流旅客進入舊區消費,或者讓中區旅客不用在新馬路公交車站擠擁上車,減輕中區至關閘的公交路面壓力亦有積極作用。

   此外,推動大型綜合旅遊體的專車進入舊區如康公廟前地接載客人,可與內港碼頭產生更大的聯動與輻射效應。

 

   須指出的是,上述的建設計劃,包括行人天橋的建設,可增加建造業工人的職位需求,對配合特區政府實現“穩經濟、保就業、顧民生”,意義重大。

 

    三、進一步挖掘社區文化特色,藉此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可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

 

    儘管特區政府重視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但力度尚有待加強,現時舊區仿如一盆原先好靚的蘭花,但欠缺足夠的陽光、水份、肥料,面臨的命運可能慢慢枯萎⋯⋯

 

其實,澳門每一社區都蘊含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具備條件轉化為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推力,當然需要注入動能。例如,三盞燈街區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逐漸成為大量緬甸歸僑移居生活的社區,為該區注入了獨特和富魅力的緬甸飲食文化和人文環境。

 

又例如,澳門的北區,籠統而言其地理位置,大概相當於花地瑪堂區,深藏着的歷史文化底藴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其中蓮峰廟曾是明清朝代官吏和澳門華人商賈的議事廰,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曾在這裏接見澳葡理事官;另一所頗具規模的普濟禪院(觀音堂),是中美望厦條約簽署的所在地。至於青洲山、望厦山以及眾多位處北區的歷史文化遺蹟都是別具韻味和價值的。此外,北區亦是嶺南文化與閩南文化高度交融的社區,閩南特色食肆遍布區内。

 

中區的康公廟,不僅廟內保存大量獨特的宗教文化,而且該廟更見證了昔日澳門最繁盛的街區,歷史上記載的康公廟會有必要重新包裝再現,以提升澳門文化旅遊的吸引力。建議特區政府為深挖社區文化,與民間社團進一步緊密合作,適度投入資源和提供技術支援,透過VR或其他科技手段讓旅客和居民感受歷史演變和社區昔日的繁盛,讓社區文化不斷結出豐碩的經濟之果。

 

   四、加強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合區的聯動招商引資作用,為落戶澳門的企業提供適切的人力資源與產品進入深合區、大灣區更便捷和更優惠的稅費安排。

 

    吸引優質投資者直接在澳門興業發展,不僅對澳門經濟提質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帶來重大推力,而且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以大帶小的成效。然而,投資者選擇投資地需要作多方面考慮,包括是否有適合的人力資源配套、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稅制與成本等。為此,建議特區政府在人資政策上應作更長遠和更貼近市場需求的規劃,並爭取中央支持,為澳門產品進入深合區、大灣區提供更多實質的支撐。同時,完善法律,逐步打破部分行業存在的壟斷或變相壟斷的經營模式,並鼓勵更多外來投資者,特別是內地品牌企業與本地企業抱團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共拓澳門、大灣區與葡語國家市場。

 

    另一方面,進一步引領中小餐飲企業到內地考察,學習內地善用科技管理與點餐落單的經營模式,以及加大力度協助挖掘澳門特色店、擴大宣傳推廣澳門特色店,建立澳門特色店與內地企業產權轉移、併購、合作的平台,多措並舉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為澳門引入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現代管理模式。